当前时间: |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,对维护民族团结、增强社会凝聚力、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。
齐鲁焦点(威海讯)马丹鸣 11月29日,我国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”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习近平总书记以此为契机,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,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,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,推进文化自信自强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,对维护民族团结、增强社会凝聚力、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。
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。近年来,随着各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程度的提升,我国逐渐建立起“国家-省-市-县”四级保护体系,贯彻“保护为主、抢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传承发展”的工作方针,取得显著成效。但是在系统性保护以及整体性保护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缺陷,在政府层级,保护工作往往局限于文旅部门,其余部门参与积极性不强、主动性不高,缺乏部门间协同合作;在社会层面,社会团体、企业、个人等参与渠道有待拓展,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想认识有待提高,以政府为主导,民间广泛参与的多元主体机制仍需加快完善。
推动产业化发展和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,人们在满足自身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上,更加注重精神需求。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这一方面,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,要积极采取措施,充分运用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,发展文化产业,通过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协同发展,进一步与当前的数字化技术相结合,发挥其传播优势,创新表现形式,展现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,打造传统品牌、弘扬非遗独特文化属性。
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要求。顾名思义,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是一种技艺、习俗的传承,除了传统的文字、影像、实物记录保存之外,它的展现更多依赖于一个个具体的传承人。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,也就是加强对非遗的保护,只要传承人存在,非遗也就会代代相传。政府部门要为传承人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,鼓励民间小众非遗文化的继承与传播,建立非遗传承人的认定、培养、和管理机制,加强对传承人合法权益的保护,避免非遗传承出现无人愿学、无人可学的窘境,引发断层、后继无人的危机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系统性、整体性的工作,这项工作的开展,需要有发展的眼光、科学的方式和积极的态度,如此才能切实保护好这一珍贵的遗产,彰显其时代价值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文化动力。
联系我们:0531—83146857 |
地址:齐鲁焦点新闻网-齐鲁焦点网 |
邮箱:3011391783@qq.com |
电话:0531—83146857 邮箱:3011391783@qq.com Copyright @ 2020 by http://www.qljdxw.cn. all rights reserved 齐鲁焦点网 版权所有 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技术支持:山东警讯传媒有限公司 |
鲁ICP备20024717号-3 |